這次用不一樣的作法將艾草與米一起磨細再壓乾,攪拌較均勻,糖量約米的1/6,甜度與粄糰的軟硬度也很剛好操作。
考量每年公公幫忙手揉的辛勞,今年出動了小紅攪拌機幫忙分次拌勻,一切工序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,不慌不忙、不疾不徐,今日上午全搞定,成品與口味也令人滿意。
這次用不一樣的作法將艾草與米一起磨細再壓乾,攪拌較均勻,糖量約米的1/6,甜度與粄糰的軟硬度也很剛好操作。
考量每年公公幫忙手揉的辛勞,今年出動了小紅攪拌機幫忙分次拌勻,一切工序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,不慌不忙、不疾不徐,今日上午全搞定,成品與口味也令人滿意。
芋頭季又到了,每年的這個時候芋頭糕是必蒸的米食。孩子大了,沒了小鬼纏身的困擾,可以好好的玩我的大型玩具,家裡也添購了磨米機多年,所以從早期便利的在來米粉製作改用傳統的磨米製法,也用傳統的大灶以柴燒方式蒸芋頭糕,增添濃濃的古早味。
在來米泡水3小時以上。
此次磨了3斤的在來米。比例是:在來米:水=1:2.5,也就是1斤的在來米用2500cc的水。
清明過後,緊接著就是端午了。端午吃粽子,各個地方都有自己家鄉的風味粽。習慣了家鄉的口味,不同的粽子自然也就有各自的擁護者。我偏愛粒粒分明的客家粽,那是從小吃到大的滋味。
媽媽習慣先泡糯米3小時後,用傳統的檜木桶先把糯米蒸熟後再包製,這樣可以控制米粒的軟硬度,不夠軟則灑水再多蒸一會兒,蒸出來的糯米粒粒分明,軟Q適中,米粒充滿著天然檜木的香氣。
秋天過後是芋頭的產季,我愛芋頭的綿密口感,也愛芋頭特製的小點。
在客庄傳統市場裡,可看見賣粄仔的攤販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客家米食,芋粄是其中一種。
客家人的芋粄用爆香的配料拌入芋頭糕中蒸製。
蒸製好的芋粄上頭舖上一層鹹香的韭菜配料與醬料是獨有的特色喔!
下一陣雨,就讓我不小心著涼,一直咳嗽,成了酷酷嫂。
吃了藥昏昏慾睡,不做點心,手又很癢,做做點心提振一下精神。
客家水粄是早期客家人餵養小孩最佳的副食品,家家戶戶都會磨製這類點心。
客家水粄有甜、有鹹,今天就來做甜的客家水粄給小孩們嚐嚐~
苗栗有一知名的水晶餃店,苗栗人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。
水晶餃Q彈的外皮加上鹹香的香蔥肉餡,配上鮮美的湯頭,
濃濃的客家好味道總讓我無法忘懷。
偶爾經過,也會買幾包半熟的水晶餃回家細嚐這令人無法忘懷的滋味。
清明節客家人不同於中南部習俗吃「潤餅」,客家人會在清明時做「豬籠粄(菜包)」、「艾粄」用來祭祖。這次做艾草菜包,帶著艾草香,甜甜的外皮包上鹹香的內餡,是我最喜歡吃的菜包口味。
皮的材料:
1、糯米粉
客家人所稱的「豬籠粄」即米製菜包,因其捏製出來的外型酷似圈豬的竹籠而得名。豬籠粄原只是白粄團,生活困苦的客家人上山耕作時隨身帶去裏腹,後來逐漸演變成包蘿蔔絲、肉餡,口味越來越多變化。
難得的週休三日沒去哪兒,就待在廚房玩米食,做了「客家豬籠粄」。我真的是超愛這傳統米食點心,以前上補習班的時候,一下課就匆匆忙忙的去補習班,晚飯則很常選擇補習班隔壁老婆婆賣的菜包,買兩個就足以裏腹,尤其最愛吃艾草口味的菜包,皮甜餡香,這種鹹甜的口感最讚!
今天做的是地瓜口味的豬籠粄,利用家後面種的月桃葉墊底,香味四溢,口齒留香。
客家九層粄是客家傳統的米食,也是我從小吃到大的點心,這種點心做給幼兒及老人吃最適合不過了。
我大大咬了一口客家九層粄,老公問我吃什麼?他居然說我在吃三層肉
遠看還真的有幾分神似三層肉啊!